标签: 中国的出生率,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 中国的出生率,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中国的出生率,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在中式家庭的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被视为天经地义,认为人生若未能拥有一儿半女,便如同生命画卷中的留白,总觉得不够圆满。然而,这种笼统且带有浓厚父权色彩的思想,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却难以激起共鸣。相较于沉浸于宏大而遥远的叙事之中,他们更愿意将宝贵的时间与金钱,投入到体验当下真实而美好的单身生活之中。在父母眼中,他们朴素地认为,孩子理应步入婚姻的殿堂,生育后代,以便在人生的风雨中,有人可以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但在孩子的眼中,他们却深感自己辛苦工作一个月,所得不过寥寥数千元,连养活自己都成了奢望,又何谈拥有组建家庭、结婚生子的条件呢?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无需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应该思考如何放下心中的偏见,实现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出生率的下降,绝非一句简单的“年轻人自我意识觉醒”所能概括。那么,何为自我意识呢?是懂得为自己的人生尽早规划出路,还是明白要尽早建立个人的事业?其实,这两者都正确。如今,年轻人嘴里总是喊着“搞钱”,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看清了社会的底层运行规则,更因为他们懂得,人生应当为自己而活。那些毫无逻辑、充满父权色彩的说教,以及道德绑架的行为,正是他们所坚决反对的。

    如今,选择丁克家庭的人越来越多,首要原因便是害怕孩子出生后遭受苦难,担心自己无法给予孩子优质的教育、充足的陪伴以及物质上的富足。或许,这样的决定会在未来自己步入中老年时,导致自己缺少子女的陪伴。但话说回来,如今孩子与父母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一年难得见上一两面的情况也并不罕见。因此,生养孩子的首要目的,不应该是“生”,而应该是“养”。有人将“养”视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认为孩子都是熊孩子,哭闹起来令人头疼不已;而有人则将“养”视为一种难得的经历,那些对孩子身体、心灵的耐心呵护与引导,更像是把曾经匮乏的自己重新养育了一遍。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外界的声音总是嘈杂而纷扰,但最重要的是你内心的感受和抉择。别人再如何妖魔化结婚生子,你若不认可,便无需理会;专家再如何鼓吹结婚生娃的万般好处,你若无此打算,便只顾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并非到了某个年龄,就必须匆匆完成所谓的人生大事。女性并非35岁之后就无法生育,男性也并非35岁之后就无法找到伴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人生并非动物世界,强行统一标准,反而显得野蛮而不近人情。顺其自然,或许前方就有意想不到的奇遇。正如老话所说:“遇良人先结婚,遇贵人先立业,未遇良人先自立,未遇贵人先自修。”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你自己才是唯一不可替代的。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在结婚生子之后迎刃而解。相反,如果你盲目地迈出这一步,运气不佳的话,可能会滋生更多难以言说的新烦恼。孩子精力充沛,半夜跑酷,让你整夜无眠;丈夫不思进取,拿着稳定的工资得过且过,家庭的房贷、车贷占据了收入的大头;婆婆不消停,总是无事生非,搞得全家都不得安宁。这些琐碎而清晰的烦恼,都可能是一个家庭所要面对的。

    你明白了吗?成年人最大的不负责任,便是未经深思熟虑,便任由自己陷入颠沛流离、困顿苦恼的人生。你不去深入思考对面这个人是否适合共度余生,只是因为恋爱谈久了便结婚,接着在双方父母的催促下便生娃。然而,当你对命运的掌控能力尚未成熟时,就匆匆引入新的变量,这无疑是将自己推入火坑。人生无论面对何事,都离不开“交换”二字。只有价值对等的婚姻,甚至是门当户对的两个家庭,才有可能长久地走下去,相处得舒心。没有人会永远无条件地向下兼容,无论是婚姻还是生育,都需要势均力敌、共同付出,共同承担人生的风险和财务风险,这样家的概念才算真正成立。

    你真正应该追求的,其实是更加内核的东西,比如身心合一的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良好稳定的财务状况。人生总会经历某个阶段,那便是缺乏方向、没有重心、四顾茫然。这个阶段往往出现在中老年时期,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不再需要你。一旦不被需要,内心大概率就会产生空虚。因此,你往往只能依靠花钱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追寻外在层面的享受,以此来对冲这种孤独。然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所以,无论你做出何种选择,其实都无需内心煎熬与焦灼。比起追求抹平别人投来的异样眼光、满足世俗对你的期待,不如换个思路,大步向内求,进行自我探索与研究挣钱之道。一个饱满的灵魂和一个充裕的储蓄账户,才是你这一生永远不会失去的坚固支撑。它们将陪伴你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见证你每一个成长的瞬间,成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