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学教授李国平曾说:想要积聚财富,单靠努力是不行的,你得看懂赚钱机会背后的逻辑。 有一些人吭哧吭哧劳累了一辈子,兜里还是比脸干净。 另外一些人,他们吸引着钱来,钱追着他们跑。 赚钱是分层的,一个人干得累不累、赚得多不多,就看他处于什么层次。
钢铁大王卡耐基曾在纽约街头散步时,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的年轻人。
年轻人请教卡耐基,如何才能变得像他一样富有。
卡耐基对他印象不错,于是说道:“你先用一年时间认真学习建筑学,到时我应该能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职位。”
卡耐基还给了他一个地址,方便他找到自己。
结果一年后,年轻人并没有来找卡耐基。
打听后才知道,年轻人根本没有照他说的去做。
而是经朋友介绍,跑去码头做了一个散工。
读到这个故事时,我不禁为这位年轻人惋惜起来:
一个人或许能通过贩卖体力换取温饱,但是永远不能通过贩卖体力实现逆袭。
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吃苦受累,不一定是向上的推力,也可能是向下的牵引力。
说白了,勤劳致富,不等于体力致富。
20世纪90年代,美国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做“Working Poor”(穷忙族)。 指有一些人每天劳碌奔波,只会出力气,却不会思考,一辈子都混迹在底层。 纪录片《穷忙族》中的青年小山,从保安公司离职后,便一直在打零工。 他经常身兼多职,可没日没夜地干了四年,赚到的钱也只是勉强维持日常生活。 挣扎到最后,他也只能无奈地感叹:“再怎样拼命干,依旧得不到安定生活。对于未来毫无期待,也不能有什么期待。”
许多人为了生计,每天都像陀螺一样打转,却不知不觉中陷入一种死循环:越忙越穷,越穷越忙。
人,永远不要赚太辛苦的钱。
毕竟单纯吃体力的苦有用,那如今的首富只会是一头拉磨的驴。
那些能赚到大钱的人,一定不是只会埋头苦干,而是靠技能、资源、认知去积攒财富。
豪放之气、狂狷之意,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个疑问:这三字出自谁人之手。
2007年,张艺谋在一家餐厅吃饭,不经意间看到了墙上的一幅书法作品,顿时被深深吸引。
为此,他多方打听,得知这幅作品出自刚毕业不久的许静,从此,许静就成了他的御用书法家,身价蹭蹭上涨。
有人都觉得许静运气好,恰好被张艺谋看见。
但运气的背后,是实力。
许静4岁开始练习书法,在父亲的要求下,练字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了每天必须做的事。
九岁那年,她去西安看碑林,看到《多宝塔碑》就吐了。
为什么会吐?许静说:练太多了,大脑还没来得及反应,小脑先反应,就吐了。
但也正因那些年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她才有机会被人赏识,才有了如今号称“侠派”书法家的许静。
许静也表示,那时的自己,不是没想过偷懒和懈怠,但她还是更相信持之以恒的意义。
很赞同一句话: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都可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都抛弃你。
有多大本事,就能吃多大碗饭,这是社会共识,也是非常朴素的道理。
物以稀为贵,人以才出众。
今天比昨天多熟练一分,明天比今天更精通一点。
努力把技能打磨到极致,成为那20%,这才是普通人的变富秘诀。
咨询师理查德与投资人格雷格合著了一本很火的书《破圈》,开篇就问了一个很扎心的话题:你为什么那么穷?
他们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很有趣的社会实验。
2000年,巴黎大学举办了一场“创业游戏”。
参加游戏的1000人,被分配同样数额的原始资金,授予完全一样的赚钱技能。
然而,仅仅两周后,“二八定律”就开始显现——20%的人,赚走了80%的钱。
那80%的失败者,都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厌恶社交,花大力气到处寻找信息,也不好意思问问专业领域的朋友。
他们排斥他人,花大把时间试错,也不愿向外寻求合作。
结果,孤军奋战到最后,只能以失败收尾。
理查德与格雷格这时才揭开财富的答案:人脉,就是最好的资源。
人脉不通,许多路就不通。
你找不到的机会,朋友可能为你争取到;你想不通的问题,别人那里可能有答案。
处于资源层次的人,会懂得借助别人的力量撬动自己的人生。
有这样一句说法,在北京做记者很容易发大财。因为认识的圈子广,积攒的资源多。
跟大家说两个人。
第一个是摩拜的胡玮炜,他给李斌天天做采访,混了个脸熟。
然后李斌说:“你去创业吧,我来投钱”。
后来胡玮炜做成了摩拜单车,卖了 38 亿美金。
还有一个是 YY 的李学林,他原来在网易当总编,天天采访雷军。
采访来采访去,雷军觉得这个人靠谱,说“你做游戏主播这个赛道吧”,并投资了几百万。
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
如果朋友少,圈子结构越单一,自己所能获得的机会也会很少。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链接更加广泛,那些能把关系网织密的人,往往能拥有更多的赚钱信息与渠道。
我很赞同洛克菲勒说的一句话,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而不是对勤奋的奖赏。
口袋里的钱,是脑袋里认知的变现。
经历过门户时代的人都知道,当时网站的信息分发方式是,人找信息。
通俗点,你得自己去搜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张一鸣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在做“信息找人”的尝试了。
当时他在酷讯工作,有一次过年回家想买火车票,买火车票非常难,他就写了一个软件,让软件自动搜索,如果有火车票出来就通知他。
半小时以后,他收到信息,已下单买到火车票了。
“不是让人找信息,而是让信息找人。”在别人还在考虑如何优化搜索方式时,张一鸣已经有了这种颠覆性洞见。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张一鸣利用推荐算法很快打造出了自己的商业版图。
一个人的认知边界,就是财富的边界。
这是一个“认知为王”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努力程度的较量,更多的是对事情的理解力、洞察力。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穷,往往不是口袋里没钱,而是脑袋里思想贫瘠、知识匮乏。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曾问马斯克:你取得了如此瞩目的成就,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马斯克回答:给头脑花钱,读很多的书。
马斯克读书的涉猎范围除了科幻、哲学、宗教外,还扩展到物理、工程学、能源等领域。
因为阅读,他拥有了对商业的独特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四个不同领域,都创建了估值数十亿的企业。
致富的路,要靠认知来打通。
努力投资自己的大脑,当你比别人看得更深,看得更远,自然也会离财富更近。
企业培训师刘丰说,人在财富面前有两重境界:
第一个境界,拼命挣钱,用生命能量交换财富;
第二个境界,吸引财富,用一些方法或智慧让财富向自己靠拢。
以前我笃信,埋头苦干就挣到钱。
现在才知这是最低层次的赚钱方式。
高层次的人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修炼技能、提高认知上,到了一定时候,钱自然会流向自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