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创集团原创】美国商务部长直言:遏制中国芯片发展,徒劳无功

·

·

此番调查矛头直指中国的成熟制程芯片领域。长久以来,美国的目光似乎总是聚焦于先进制程芯片,从产品、技术到制造设备,美国频频出台贸易限制措施,企图多维度封锁中国获取先进制程芯片的路径。然而,此番调查目标的转变,无疑揭示了美国战略焦点的微妙调整。

那么,这一变化背后的逻辑何在?深入剖析美国发起301调查的官方通知,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暗含的线索。通知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明确提出,将对中国芯片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评估这些芯片对美国下游产业产生的依赖影响。这一调查方向的确定,与美国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紧密相关。

据美国政府近期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三分之二的美国产品均使用了中国的成熟制程芯片。这一发现令美国政府深感忧虑。在他们看来,中国芯片企业的崛起,不仅直接威胁到美国芯片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就业机会,更让中国拥有了更多筹码,足以撼动美国产业链的安全根基。因此,美国将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对中国芯片征收额外关税,或采取其他措施,以遏制中国芯片进入美国市场。

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一事件时,不难发现,美国的这一说辞其实早已是老生常谈。从早些年的化工、纺织等初级制造业,到近年来的电动汽车领域,只要中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便会以“低价扰乱市场秩序”、“威胁美国经济安全”等理由发起调查,并加征关税。但当我们查阅了中国对美国出口芯片的数据后,却发现了另一番景象。

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芯片的金额在过去三年内并未发生显著变化。换言之,“美国依赖中国成熟制程芯片”的现象并非今年才出现,这与美国发起调查的时间点并不吻合。将时间轴拉回至2022年,我们发现,中国对美芯片出口额逐渐稳定至当前水平。以此为坐标,再回顾美国近年来对成熟制程芯片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真正推动此次301调查的关键因素在于,美国对成熟制程芯片的认知发生了深刻变化。

以美媒、美国智库和美国政府为观察对象,我们发现,在2022年之前,它们对“中国成熟制程芯片”的讨论相对较少。这一年,拜登政府的出口管制措施刚刚出台,其主要目标直指中国先进制程芯片。当时,美国人正忙于追逐自己的热点话题,对中国成熟制程芯片的关注并不多。然而,随着2022年中国对美国芯片出口涨幅超过60%,达到近十年来的最大幅度,美国国内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2023年初,一家美国智库发表文章指出,美国政府当前的重点存在明显偏差,他们忽视了成熟制程芯片的重要性。该文章指出,将芯片划分为“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存在认知上的误导。事实上,“成熟制程芯片”并非使用过时技术,相反,包括碳化硅等新技术在内的多项创新技术,均在成熟制程芯片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这类芯片也在不断改进,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因此,传统芯片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新兴行业和技术保持高度相关性。

追溯历史,“成熟制程芯片”这一概念原本源自军事领域,是美国为促进军事科技发展而作出的区分。然而,这一区分与产业逻辑并无直接关联。这篇文章的发表,对美国政府的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年1月,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致信美国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要求对中国成熟制程芯片展开调查。这标志着调查的序幕正式拉开。

很快,美国商务部作出了回应。他们展开了对美国半导体工业基础的研究,并通过数据统计得出了美国“依赖”中国成熟制程芯片的结论。结合“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提供的证据以及商务部的研究数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最终决定发起301调查。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之所以关注到中国成熟制程芯片的进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这篇文章的启发。在他们的致信中,大量引用了该文章的观点和数据。

此次301调查不仅反映了美国对产业竞争与技术进步关系的认知变化,更赋予了其更为丰富的象征意义。从产业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涵盖了多个环节和领域。在当前阶段,芯片生产流程的改进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工艺节点改进、材料改进、良率提升以及细节优化等方面。例如,在成熟制程芯片中使用碳化硅材料,便属于材料改进的一种。

中国在这一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作为世界上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在芯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具备创新能力。这意味着,无论在哪个工艺节点或环节,中国都有潜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因此,美国此前企图通过阻碍中国在先进制程芯片上的发展来打压整个中国芯片行业的想法,从本质上看是不切实际的。

如今,美国也开始意识到,在自己拥有技术优势的领域,单纯通过封锁其他国家获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通道来保持自身优势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这种“反思”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芯片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揭示了国际竞争中合作与共赢的重要性。

面对未来,中国芯片产业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的原则,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我们也期待国际社会能够秉持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原则,共同推动全球芯片产业的健康发展。 让我们聚焦于一组揭示深层趋势的数据。2024年,美国的芯片市场预计将迎来23.7%的同比增长,这一数字看似光鲜,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两个至关重要的驱动力。一方面,全球芯片市场在2024年普遍回暖,预计同比增长将达到20.7%。另一方面,英伟达公司的异军突起,其2024年营收预计同比增长将超过惊人的100%,成为推动美国芯片市场增长的主要引擎。然而,这一迅猛的增长也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多数美国芯片企业并未跟上这一步伐,反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我们深入分析了英伟达之外,美国营收排名前十的芯片企业,发现其中高达80%的企业在本财年的营收增速远低于全球芯片市场的平均增速。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五家企业甚至预计会出现负增长。这一数据无疑为美国芯片行业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回顾过去四年,美国政府的芯片政策似乎一直在尝试“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芯片与科学法》为美国企业提供补贴;另一方面,则通过限制先进技术出口来遏制中国企业的发展。然而,四年过去了,这一政策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近期坦言,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是徒劳之举。但她或许没有直接说出的是,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的帮扶政策也并未取得显著成效。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美国芯片企业当前的困境。

《芯片与科学法》虽然在2022年8月就已签署,但直到2023年末,美国政府才批准了第一笔补贴。根据相关披露信息,由于《芯片与科学法》和《通胀削减法》的推进不力,高达40%的大型项目被推迟或无限期搁置。这不仅未能有效帮助美国企业,反而成为了阻碍全球芯片市场复苏的绊脚石。特别是在今年,全球芯片市场本应是复苏之年,许多芯片企业都期待着利润的回升。然而,“芯片法”中的保护主义条款却成为了横亘在这一愿景面前的巨大障碍。接受美国的补贴,就意味着要放弃在其他国家的市场,这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市场的选择在今年显得尤为重要。专业人士指出,通过巨额补贴和政治压力推动大量芯片企业在美国设厂,这种非市场条件下的产业转移会导致成本大幅增加。据测算,在美国开设一家新的芯片工厂所需成本约比亚洲高出30%至50%。这些成本将最终分摊在未来美国生产的芯片上,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构成严峻挑战。虽然长期来看,这些工厂的盈利或许能够弥补这些成本,但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它们更关心的是眼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过去三年,全球芯片市场经历了诸多变化。从2022年到2023年,全球芯片市场先是出现了“囤货”现象,推动企业扩产;随后又出现了供应过剩的问题。而到了2024年,全球芯片市场的重心开始从传统的CPU芯片转向由人工智能风口带动下的GPU芯片。在这一关键时刻,企业面临着重要的选择:是继续坚持全球芯片市场已经验证的成熟产业链,还是冒险尝试美国政府提出的新的产业链构想?

专业人士认为,美国干扰全球芯片的供需平衡将引发一系列贸易纠纷,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风险。特别是在全球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新的发展机遇层出不穷的风口上,选择未知的风险本质上就是放弃发展的机遇。重塑全球芯片产业链的行为并未如美国政府所言让美国变得更“安全”,反而破坏了美国企业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市场环境。

我曾与《芯片战争》的作者克里斯·米勒探讨过美国干涉全球芯片产业链的最终结果。他认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出现越来越多“分离”的供应链,最终产生完全独立或平行的供应链。这一趋势已经初现端倪。然而,这种分离和重复建设将造成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各国在同样的研究上重复支出,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巨大。要知道,原本大家可以携手共进,加快技术的发展步伐。但现在,却因为零和博弈而被消耗在无意义的竞争上,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选择的竞争方式已经被证明是一条错误的道路。从2018年至2021年,美国进口商为负担增加的关税成本支付了近1230亿美元。根据美国商会的报告,如果继续延续上届政府25%的关税税率,到2025年美国每年将损失1900亿美元,到2030年每年损失将达到2500亿美元,累计损失近1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潜力。这一数据足以说明问题:美国如果继续对中国芯片加征关税,必将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

此外,本次美国使用的301调查也引发了广泛争议。301调查原本是指向全球贸易中的不公平贸易方面,但专业人士指出,在全球芯片行业中,美国的补贴是最大的,因此美国才是最大的不公平制造方。美国经济真正需要的不是费尽心思地打压哪一类中国产品,而是彻底跳出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帮助美国企业重新回归到全球贸易自由流动的浪潮中去寻找增长的机遇。

对于任何一届美国政府而言,这都是他们需要正视的真相。只有摒弃保护主义思维,积极拥抱全球化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新时代,才能为美国芯片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